《華盛頓郵報》北京時間3月17日報道,市場份額不斷滑坡、面臨更先進產品的競爭,標志著蘋果iPhone在中國市場前景暗淡。這是目前蘋果重視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印度的一個原因。

蘋果首席執(zhí)行官蒂姆·庫克(Tim Cook)去年在一次會議上表示,“從某種程度上說我把印度看作是7-10年前的中國,認為印度市場蘊藏著巨大商機。”
《經濟時報》刊文稱,蘋果計劃開始在印度制造iPhone,打頭陣的將是尺寸較小、價格較低的iPhone SE。CNET報道稱,蘋果還通過電商以450美元的價格在印度銷售iPhone 6,因為其產品在印度市場賣不上高價。蘋果一直沒有能獲得印度政府進口翻新產品的許可,原因是擔心蘋果把該國作為傾銷過時技術的市場。
蘋果在印度重蹈了它在中國市場的覆轍。蘋果依靠品牌認知度占領市場,并不真正理解客戶需求。通過銷售質次價高的產品,蘋果可能危害印度消費者權益。
功能與iPhone相似的智能手機,價格卻只有后者的幾分之一。在數(shù)億首次購買智能手機的印度消費者中,蘋果沒有品牌認知度。不同于西方市場的是,蘋果在印度不存在客戶鎖定效應。
另外,蘋果沒有根據印度消費者的需求對手機和應用進行定制,在印度銷售的手機和應用與美國無異。在向Siri語音助手詢問印度姓名或城市時,它不會給出任何有用的答案;嘗試讓它播放寶萊塢歌曲,顯然是徒勞的。蘋果忘記了需要支持印度語,Siri只支持英語。
蘋果雖然發(fā)布了印度版音樂服務,但價格過高,基本上不如Saavn、Gaana和Hungama等印度本土類似服務。它還存在與印度版App Store相同的問題:要求利用信用卡支付。只有不到1%的印度人有信用卡。
這不是占領一個市場的正確方式。
能買得起iPhone的印度高收入人群,需要的是最新和最好,而非資次價廉的技術。他們不購買iPhone,是因為他們喜歡先進技術;他們購買iPhone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。
蘋果在價格上也不親民。以電信運營商Reliance銷售的Lyf手機為例,低端型號價格為45美元,包含3個月不限數(shù)據流量、通話時長和短信數(shù)量的服務;高端型號價格約為150美元——功能可與售價750美元,甚至更高的iPhone 7媲美。
最近前不久,三星和印度本土的Micromax占領著印度智能手機市場。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稱,但中國品牌——例如Vivo、小米、聯(lián)想和Oppo,目前在印度手機市場上的份額達到46%。它們的手機配置顯示效果驚人的OLED屏幕(iPhone尚未配置OLED屏幕)、先進的處理器,具備在亞洲市場極受歡迎的功能——例如雙SIM卡和自拍相機。這些手機還支持不同的印度語言。運行Android操作系統(tǒng),使得這些手機運行支持印度語的谷歌助手。
值得指出的是,Android在印度占領了97%的智能手機市場。這意味著印度開發(fā)者幾乎沒有什么動力為蘋果平臺開發(fā)應用,它在熱門應用方面都落后于Android。
蘋果通常通過網絡渠道或其高大上的專賣店銷售產品。FactorDaily刊文稱,蘋果計劃今年在印度開設3家專賣店,但這無助于向居住在小城鎮(zhèn)和鄉(xiāng)村的數(shù)億印度人銷售產品。據彭博社稱,Oppo成功的原因之一是,通過3.5萬家電子產品零售店銷售產品和設立了180家服務中心。
如果蘋果對進入印度市場是認真的,僅僅在印度組裝手機和開設專賣店是不夠的。它必須開發(fā)符合印度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,收購印度本土競爭對手——例如Saavn和Gaana。鑒于將有5億人口通過智能手機觸網,印度智能手機市場蘊藏著無限商機。